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粮食商品流通统计工作计算机应用规范化暂行规定

时间:2024-06-25 14:45:32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8208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粮食商品流通统计工作计算机应用规范化暂行规定

商业部


粮食商品流通统计工作计算机应用规范化暂行规定
1992年2月15日,商业部

全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快粮食商品流通统计(以下简称粮食统计)自动化建设,不断提高计算机的科学管理水平,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计算机应用规范化,包括硬件配置和维护,软件开发和应用,资料保密和立档等自动化系统管理。
第三条 本规定适用于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及所属企业。

第二章 硬件配置和维护
第四条 粮食统计机构的计算机硬件配置工作,应根据计算机应用发展规划,以建设科学的、完整的粮食统计管理信息系统为目的,加快地(市)、县粮食统计机构计算机及附属设备的配置,逐步形成覆盖全国的部—省—地(市)—县四级粮食统计计算机网络。硬件设备配置,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在充分考虑机器性能、兼容性、实用性和售后服务等方面情况,并征求使用单位意见的基础上做出统一安排、统一规定。购置计算机应与配套设备,如空调机、传真机、复印机、稳压器、不间断电源、调制解调器等设备一并购置。
第五条 购置计算机的部门要建立计算机房,将计算机及附属设备安装在机房内。要加强对机房的管理,制定机房管理制度。非操作人员未经允许,不得随意开机使用。要保持机房和设备清洁卫生,保证计算机和各项设备安全使用。
第六条 各级粮食统计机构配置的计算机及附属设备要指定专人负责保管,并进行财产登记,包括维修、更新改造等专项记录。
第七条 加强对硬件设备的维护保养和更新改造工作。现有机器的更新改造,要从实际出发,注重使用效果。
第八条 凡配置使用计算机的部门都要制订计算机工作人员操作规程。计算机操作人员要经过培训后再上机操作。

第三章 软件开发和应用
第九条 加强粮食统计管理信息系统内部软件建设。软件开发工作要面向实际,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研制、开发适合粮食商品流通统计管理信息系统需要的专用软件。充分发挥计算机在完善粮食统计信息、咨询和监督整体功能上的作用。
第十条 计算机软件开发工作要严格按照规定的工作程序进行:调查研究→选择课题→设计结构→编制程序→调试运行→改进完善→正式运行→精心维护。
第十一条 商业部统一组织协调研制具有先进的统计报表管理、统计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统计预测、统计图示功能的“粮食商品流通统计管理信息系统”的通用软件,及时向全国县以上(含县)粮食统计部门推广使用。
第十二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粮食统计机构重点维护“粮食商品流通统计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与本地区粮食统计业务相适应的专用软件,为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加强粮食管理,组织粮食商品流通提供及时、准确、丰富、方便的统计资料。
第十三条 各地开发成功的计算机应用软件,由商业部组织省际间开展广泛的技术交流,可以采取有偿或无偿转让形式,以提高软件的使用价值,促使计算机应用的迅速发展。
第十四条 为自筹、积累计算机发展基金,有利于调动计算机有关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本单位开发的计算机应用软件提供给外单位,可以适当收费。所收开发、复制、转让费,一部分作为本单位计算机发展基金,一部分作为奖励基金,奖励为计算机发展做出贡献的有关工作人员及热心支持计算机应用发展的有关领导。
第十五条 要加强对计算机应用软件管理。各种应用软件要有专人负责造册、登记、保管。

第四章 严格保密制度
第十六条 运用计算机收集、加工、传输、存储、反馈统计数据,必须严格遵守国家保密制度,按照规定的密级管理权限加强管理。所有计算机工作人员及有关人员,负有保密职责。存有各种保密资料的计算机磁盘等,要严格遵守有关保密规定妥善保管。
第十七条 对于保密资料的专用软件,编程人员应采取程序加密措施,加密口令,以防止非法拷贝,泄露机密。
第十八条 对于保密资料的应用软件系统,应设专人负责管理,其他无关人员未经允许不能擅自动用。
第十九条 凡需要调阅计算机中有关保密资料,要经有关领导同意。
第二十条 凡作废的含有保密资料的打印纸等,必须按照有关规定销毁。

第五章 资料档案管理
第二十一条 对计算机磁盘存储的统计资料,必须建立档案管理制度,分类做好磁盘文件记录,方便调阅,但不得随意存放。对长期存储在软盘上的历史资料,要做出备份。每隔两年要将软盘文件重新复制,保证存储统计数据的质量。
第二十二条 为了防止计算机病毒感染,凡配置计算机的部门,都要配备消毒软件。对所使用的计算机软硬件要经常检查,发现感染病毒,及时进行消毒处理。对引进的软件要先做病毒检测,确认无病毒后再使用。

第六章 组织领导
第二十三条 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计算机工作的领导,主管粮食统计工作领导要亲自负责计算机应用管理工作,主持制订近期、远期计算机发展规划,并采取有力措施保证本地计算机应用工作按发展规划要求如期完成。
第二十四条 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领导要关心和支持统计人员从事计算机方面工作,帮助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要参照有关规定解决计算机操作人员的劳动保护问题,为他们配备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改善和提高计算机操作人员的其他福利待遇。
第二十五条 各级粮食统计机构要配备与之相适应的计算机专业人才。要抓好粮食统计计算机技术的推广普及和计算机技术培训。培训工作分部、省两级组织实施。省组织培训的对象,重点是地(市)、县粮食统计机构中懂得统计业务但不懂得计算机技术的统计人员。部组织的培训,除兼顾普及应用技术外,侧重对已经掌握计算机一般知识和技术的统计人员进行知识更新和深造。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把计算机的应用水平做为统计人员业务考核的一项内容。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六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可根据本规定制定具体办法,并报商业部备案。
第二十七条 本规定由商业部粮食综合司负责解释。
第二十八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关于加强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建设的指导意见

环境保护部


关于加强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建设的指导意见


环发[2012]14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厅(局),辽河保护区管理局,各直属单位,各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与工程技术中心:

  为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中发〔2012〕6号)、《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和环境保护部《关于加快完善环保科技标准体系的意见》(环发〔2012〕20号),大力推进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建设,完善重点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提升重点实验室创新能力,充分发挥重点实验室在建设生态文明、探索环保新道路、支撑环境管理与综合决策方面的重要作用,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充分认识建设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的重要意义

  (一)重点实验室是国家环保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实验室是组织环境领域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环保科技人才、开展学术交流、促进学科发展的重要基地,是开展环保科技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重点实验室围绕国家环境保护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开展创新性研究,为国家环境保护和管理决策提供基本科学数据、信息服务及科学理论与技术支持。

  (二)重点实验室是提升环境保护整体认知能力的重要手段。不断提升实验能力,加强对我国环境问题形成规律及解决方案的科学认知,是提高国家环境管理水平、促进环境管理战略转型的必要条件。要通过建设重点实验室,建立先进的环境观测、科学实验、数据分析、预测评估和技术研发体系,形成环境领域的知识创新平台。

  (三)建设重点实验室是构建环保“统一战线”的需要。环保工作任重道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环保科技工作需要构建强大的环保“统一战线”和科技创新联盟。重点实验室既依托环境保护部直属单位,也依托其他部门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及地方环保科研院所、监测机构等单位建设,整合国内环保科技领域相关学科的优势单位,是全国环保工作的重要科技平台。

  二、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建设的总体要求

  (四)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和第二次全国环保科技大会精神,面向国家环境保护与管理决策的科技需求,大力提升环保领域的知识创新能力。进一步整合科技创新资源,优先在支撑环境管理战略转型的重点学科领域,高目标、高起点地布局建设重点实验室。强化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全过程管理和定期评估工作,完善重点实验室的运行机制,建立退出机制,保障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质量。加强重点实验室的成果产出管理,引导和支持其在环境管理中发挥更大作用,促进科技与管理、经济紧密结合,增强重点实验室的社会影响力。

  (五)建设目标。到2015年,在涉及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国家环保工作的重点领域和学科方向,新建成10个左右重点实验室,到2020年,再建成10个左右重点实验室,基本建成与国家环境保护管理决策科技需求相适应的重点实验室体系,形成重点突出、布局合理、规模适度、技术先进、运行高效、良性发展的科研实验平台,成为国家环境保护科研和管理决策的重要支撑。争取在此基础上建设若干国家重点实验室,提升重点实验室在参与国家经济建设与发展中技术支持作用。

  (六)建设任务。重点实验室建设的主要任务:承担国家环境保护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项目,解决环境保护重大和关键性难题;建设与发展环境科学重点学科和新兴学科,获取原始创新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培养和造就高水平的环境保护学术带头人,培训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人员;开展环境保护国际合作、学术研讨和专题交流,掌握国内外科学技术发展动向,向环境保护部提供相关领域科技发展报告,向社会提供咨询服务,并开展科学普及活动。

  (七)重点领域与方向。到2020年,在以下重点领域与方向进行重点实验室的布局:

  ——水污染防治领域:河流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地下水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农村面源污染控制等方向;

  ——大气污染防治领域:大气复合污染模拟预警与调控、背景大气监测、空气污染预报预警、气溶胶污染控制与模拟、机动车污染控制与模拟、室内空气质量控制与模拟等方向;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与化学品管理领域:固体废物资源化和污染控制、危险废物全过程控制、化学品环境行为模拟等方向;

  ——生态保护和建设领域:城市生态环境模拟与保护等方向;

  ——土壤污染防治领域:污染场地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方向;

  ——环境与健康领域:环境污染健康影响机理机制、环境污染健康影响人群流行病学、环境污染健康影响暴露评价、环境污染健康影响风险评价等方向;

  ——环境监管技术领域:环境应急监测技术、污染物计量和标样、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环境规划与政策情景模拟、数字环境与预警模拟、环境基准和风险控制、环境影响评价等方向;

  ——核与辐射安全领域:核与电磁辐射污染监测和控制、放射性废物污染控制与模拟等方向;

  ——全球环境问题研究领域:温室气体污染与控制、跨界河流污染控制等方向;

  ——其他:环保功能材料研究、重金属污染防治等方向。

  三、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全过程管理和评估工作

  (八)进一步完善重点实验室建设的立项机制。环境保护部根据管理决策重大需求,结合环境学科发展趋势,制定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建设规划。根据重点实验室建设规划,支持具有学科方向特色、人才队伍优势、相关支持力度大、对管理决策支撑作用明显的单位开展重点实验室的建设。申请建设重点实验室的单位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和中远期发展目标,学科方向符合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建设规划,有坚实的学科基础、原始创新能力和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与业绩;有较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结构比较合理的科学研究队伍,具有培养高级研究人才的能力;具有良好的管理及运行机制并建立了相关制度,具备良好的科学研究实验条件;学术思想活跃,学术气氛良好,具备进行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基本条件和能力。

  环境保护部进一步提高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准入门槛,适度控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数量,做到数量和质量之间的有机平衡。进一步完善重点实验室立项审查机制,规范可行性论证、验收和评估等工作程序。适时修订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

  (九)建立重点实验室年度报告制度和定期评估制度。建立重点实验室年度报告制度,由在建和已建成的重点实验室提交年度报告,环境保护部组织对年度报告进行评审,及时掌握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情况,提高重点实验室竞争意识,督促重点实验室健康发展。建立重点实验室定期评估制度,由环境保护部组织对通过验收并正式命名的重点实验室进行综合评估,检查重点实验室整体运行状况和建设目标、考核指标和任务的完成情况,引导重点实验室的定位和发展方向,促进重点实验室加强能力建设。重点实验室评估以每三至五年为一个周期,具体按照学科领域和方向等实际情况进行安排。评估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和较差三级。为做好评估工作,环境保护部将建立评估专家委员会,并逐步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作为评估工作的技术支持。

  (十)建立重点实验室退出机制。对于不能按要求提交重点实验室年度报告或虽提交年度报告但评审不合格的实验室,环境保护部给予通报并提出整改要求,不能按时完成整改的,在建重点实验室将不予验收。对连续两次定期评估结果为“较差”的已建成的重点实验室,环境保护部将取消其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资格,并向社会公布。对不能按期进行验收或者未通过验收的在建重点实验室,环境保护部根据实际情况责成依托单位采取措施限期进行整改或者终止建设。

  四、加强重点实验室的能力建设和制度建设

  (十一)切实加强重点实验室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各重点实验室要牢固树立为国家环境管理服务的思想,根据国家环境保护规划、国家科技发展规划和国家环保科技发展规划等,结合重点实验室特点,定期制定重点实验室发展规划。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及时攻克环境保护和管理决策中急需的重大科技难题。加强学科建设,及时调整学科发展方向,定期编制学科发展报告,提高学科发展水平。大力引进和培养科研领军型人才,多渠道培养中青年科技人才,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利用各种经费渠道,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建设,配备先进的科学实验仪器和设备。

  重点实验室实行依托单位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主任全面负责重点实验室的科学研究、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等工作。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要大力扶持重点实验室的发展,在人员配备、资金(包括基本建设、仪器设备、运行费用等)安排、设施服务等方面,对重点实验室的发展给予重点倾斜和持续支持,保证其长期稳定发展。明确重点实验室在本单位科技创新和业务工作中作为创新主体和基础平台的定位,充分发挥重点实验室人员在本单位持续发展中的核心支撑作用。

  (十二)大力推行重点实验室的精细化管理。按照“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总体要求,各重点实验室要进一步加强日常管理和制度建设。从人员管理、经费使用、仪器设备使用、学术活动、对外开放与合作、国际交流、年度报告、定期评估、奖惩办法等方面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实现重点实验室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加强学术建设,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把握重点实验室定位、目标和学术方向中的作用。学术委员会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使其成为团结国内外相关学科专家队伍开展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对实验室产生的专利、商标、版权以及实验数据资料等科研成果实施产权保护,增强科研人员凝聚力和持续投入动力。构建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文化环境,倡导拼搏进取、自觉奉献、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敬业精神和科学精神。活跃学术气氛,倡导学术自由,努力形成宽松和谐、健康向上的创新文化氛围。

  五、加强对重点实验室建设的政策扶持和协同发展

  (十三)积极扶持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重视和支持重点实验室的各项工作。环境保护部将重点实验室的人才管理纳入环保科技人才管理体系;完善多元化投入体系,不断加大重点实验室能力建设投入力度,稳定支持其从事环境科研工作,为环境管理决策服务。对于依托环境保护部直属单位建设的重点实验室,国家环境保护监管能力建设规划和修缮购置专项规划重点支持其科研能力建设及仪器设备购置和基础设施改造。对于定期评估中评估结果为“优秀”的实验室,环境保护部给予表扬,并支持其在环保科研项目实施及环境标准、规范、指南等编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对于有条件的重点实验室,支持其争取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

  各地方环境保护部门要重视和支持依托其下属单位建设的重点实验室的各项工作,在人员配备、资金安排、项目布局、科研条件配置等方面,向重点实验室予以倾斜。各地方环境保护部门的监管能力建设规划和科技规划安排中,应优先解决其下属单位为依托单位的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费用。加强对本辖区内依托高等院校以及其他科研单位等建设的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的政策扶持和指导工作。

  (十四)大力促进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和科技资源共享。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积极引导和促进重点实验室的对外开放和协同创新,通过项目合作、学术交流、设立开放基金、设立博士后工作站等,加强重点实验室与国内外研究机构、大专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大力提升重点实验室的国际化水平。鼓励以重点实验室为核心,与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中心等有关单位联合,建立环保科技创新联盟和产学研联盟。环境保护部要完善重点实验室交流机制,定期组织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座谈会,并通过举办年度工作会议、学术研讨会等方式,加强重点实验室间的交流合作以及重点实验室与其他有关单位的交流与合作。

  环境保护部要建立完善重点实验室科技资源共享机制,通过互联网、专家信息系统等方式,宣传重点实验室的发展动态和科研成果,搭建重点实验室科研条件和科研成果共享平台,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以及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仪器设备的共享。在重点实验室与环境管理部门之间建立合适的信息交流渠道,促进重点实验室研究成果及时应用到国家环境管理之中。加强重点实验室的科研成果的动态管理,做好成果推广应用的服务工作。

  

环境保护部

2012年12月11日


成都市建筑防盗防护栏消防设置规定

四川省成都市公安局 技术监督局


成都市建筑防盗防护栏消防设置规定
市公安局 技术监督局



第一条 为了加强防盗防护栏的消防安全管理,保障公共财产和公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条例》,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在我市行政区域内生产、销售:安装建筑防盗防护栏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 生产、安装建筑防盗防护栏。应当接受市、区(市〕县公安消防监督机构的监督。
第四条 建筑防盗防护栏在具有防盗功能的同时,还必须保证扑救火灾和火灾发生时人员的安全疏散,并符合下列规定:
(一)住宅、公共建筑安装防盗防护栏,必须有消防应急出口,且应有利于人员疏散和火灾扑救。
(二)建筑防盗防护栏消防应急出口高度不得小于1米,宽度不得小于0.6米,并向室外方向开启,开启角度不得小于120度。
(三)建筑防盗防护栏的安装必须牢固、安全、可靠,承重不得小于150公斤。
(四)建筑防盗防护栏的生产,必须符合产品标准要求。防盗防护栏在使用中应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经常性的检修。
第五条 在国家、行业、地方没有统一标准之前,企业必须制定产品标准作为组织生产的依据,并报当地技术监督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六条 生产防盗防护栏的单位,应当接受市技术监督局的产品质量监督,定期或不定期对产品进行抽样检测。
第七条 对本规定颁布以前安装的建筑防盗防护栏,应在加强和自愿的基础上逐步进行整改。
第八条 各级公安、技术监督部门依照各自的职责,加强对生产、销售、安装建筑防盗防护栏的监督检查。
第九条 本规定由市公安局,市技术监督局组织实施。
第十条 本规定自一九九五年元月一日起实施。



1994年9月7日